一言可终身行之

作者:新洲区邾城二中 汪彦才  时间:2011/11/30 21:43:56  来源:zcszwyc原创  人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这句话是我所读书中记忆思考最深最久的一句话。这句名言记录于《论语》,有两处——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见诸《礼记》的有一处——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大家都认可的解释是:孔子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恕道。——这个“恕”不是今人所谓宽恕、饶恕的“恕”。——恕者,如心也,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去给予别人(或强加于人),即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恕道离仁道不远,也可以说涵于仁道之中。孔子谆谆告知弟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恕道,可以终身行之。夫子还曾自陈“吾道一以贯之”,这个“道”就是“忠恕而已”。
  针对有《论语》研究专家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是“仁”的消极面,有积极意义的道德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的看法是:孔子是具有非凡智慧的人,他只说了“己所不欲”的一面,而另一面“己所欲”,只举了“立人”、“达人”这两个例子而已,并不代表“己所欲,必施于人”。是否“施于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即“己所欲,慎施于人”。因为“施于人”有强加的成分,弄不好“好心办坏事”,或者有强迫民意的嫌疑,对于教师有培养学生奴隶意识的不良倾向,让学生失去自主、自立思想。至于“变己所欲为人所欲”,那叫“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即雷锋精神了。
  利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成功处理了家庭关系。我年轻时不知天高地厚,心傲气盛,总想妻子能无条件臣服于我,于是家庭矛盾不断,常埋怨妻子不能孝顺公婆,不会好好持家。后来,我试着从自身开始改变。常在周末去帮岳母干点农活,回家系围裙、拿拖把,与半文盲的妻子说说学校里的事。我的小改变带来家庭的改变,变得和谐安宁,婆媳间再也没有缠夹不清的埋怨。细想就知道,夫妻是平等的,她如何待我及我的父母,是因为我如何待她及她的父母。孟子也说过“幼幼老老”的话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样也适合于同事关系、师生关系,这就是一个人的品德、师德的问题了。在师生关系方面,要端正一个思想,别把自己看得高于学生,可以在学生面前颐指气使。要把自己与学生看成平等的朋友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建立在平等的关系上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适合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恕,如心也”,这恐怕也是心理学。教学活动中想清楚教师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学生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师生之欲达到一致,则教学效果事半而功倍了。初教书时,想卖弄,课文讲的深而玄,学生被云遮雾罩,开始能被镇住,不一会,学生便各行其是,反正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自己累得半死,学生一节课下来无所收获。反观自己学习语文的经历,老师讲明白的东西少之又少,扎下根底的大多是凭自己的兴趣、爱好多读苦读的一点东西于是在教学中开始尝试引导学生的兴趣,诱导其自读多读。这时“新课程标准”也在开始实施,可谓不谋而合。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自己读书时想要(喜欢)怎么读,眼前的学生想要(喜欢)怎么读,再如何架设桥梁,走进学生心灵,将师所欲,通生所欲,变生所欲为师所欲,如课前导入、设疑、点拨、表扬肯定即是变通的桥梁。
  一次写作教学,题目为《学会换位思考》,针对学生写作无话可说,一说即空话的现状,我想学生肯定也不想这样,而想下笔千言,一挥而就。我便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找来三把剪刀,三张纸,六个学生。学生二人一组,每组中一个同学将纸张按要求折好痕迹,另一同学递来剪刀,剪去一部分,便递还剪刀,再折叠成形。其中折叠纸张是隐藏考察递剪刀方式的真实目的。操作中两组同学出现问题,将剪刀口指向别人递(还)过去。全班同学观察很仔细。我便让他们思考指出递剪刀的对错及原因。学生们明白了换位思考能给对方也给自己带来方便和安全。于是我又启示他们将此情景移到日常生活中,母亲或同学怎样递剪刀给你,你怎样递还。学生实际写作中便将动作的细节及心理活动写得很到位,如拿时是拿剪刀把还是拿剪刀口,当接到对方递来的剪刀把时心里是如何一动。至于以点带面拓展到生活中也便水到渠成了。
  近来读到一篇博文,讲的是在《圣经》中也有相似的话语:
  “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么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So what every ou wish that men would to you,dosotothem;forthisisthelawtheprophets.)
  据说,当初,罗马传教士到中国来传教,他们惊讶地发现:儒家的“圣人”比他们的“先知”早四五百年就说出了相似的道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段哲言道理相似,表述的角度相反:“先知”是从“愿意”(正面)的角度,而“圣人”则是从“不欲”(反面)的角度。这两段表述相异而义理相似的哲言,被有些论者称之为“道德黄金律”。“你们愿意人怎样对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句话被镶嵌在联合国的墙壁上。已被公认为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道德准则,成为了道德的“黄金律”。这不是消极地限制自己的行为,乃是积极地付出自己的爱和善,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我有一句《论语》可行终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