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指向
作者:南京外国语学校 蒋兴超| 时间:2005/4/21 8:34:3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语文课本版本的简单更换并不能解决我们怎样教好语文,西方的理论观或价值取向亦不能达此目的。这个问题最终是本土化的,任何思维模式的介入,不过是教育方式或教学技巧上的改良,是细枝末节的局部改善,而非语文教育走向成功的良方。植根于中国文化的背景资源,才是探求语文教学艺术天地的大磁场。
语文教学包括艺术性、人文性和审美性等诸多方面的一门教育学科。语文表现为言语,它是由方块字组成的,而方块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自身有独特的魅力,几个简单的相同的文字,因不同的排列组合而蕴味迥然不同;但同时语文又表现为语言文学的艺术性,其中蕴藏着艺术性的表现手法、叙事方法、深刻的艺术人生和审美价值取向等等。其实,语文教学之难,更是从后者而言的。一篇佳作就如同一块里面镶着五彩花纹的美玉,欣赏它不同的方面,当然会有不同的心理审美的愉悦。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因生活阅历的不同,审美欣赏的层次也相异甚远。那么这时教师引导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良性的成功的引导可以将学生带进语文艺术的王国,从而领略优美的文段,精妙的艺术手法和浑然天成的人生艺术,同时亦可参悟生活的种种真谛。当然,引导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
曾在《南方周末》上,读过南京大学一位著名教授的文章,文中谈到中学语文教学的最关键之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逻辑思维。我并不认同这位教授的语文教育观。逻辑思维的培养交给数学好了,语文之区别于数学而又别具特色之处在哪?难道就是让学生学“八股”?学分析文章的写作模式?学生的激情哪去了?学生的灵感又哪去了?试想一个喜欢语文、热爱文学的学生,饱读名篇大作能不知道文章是怎样写的吗?语文这一学科本身就是一门语言,它不正是长受时间的熏陶和感染而有点滴的积累和进步吗?而这种熏陶和感染的最重要的因子,就是强烈的文学艺术性,它能带你走进一个诗意的王国,一个忘我的精神家园,一片让心灵栖息的树林。心有所动,而后有所感,再神有所往,这是一个正常的认知规律和良性循环。我想语文教学的改革所向,大扺就是让教师和学生走进“语文”,走进这广阔而辽远的文学艺术的天地吧。其终极的目标也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语文素养、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和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既然语文可以通过挖掘能让学生乐于接受和受感染的文学艺术的因子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何那么多的学生还是感到学习语文那么枯燥乏味呢?我想,原因不外乎二:一是学生,二是老师。因为二者的双向互动才构成教学。
我始终这样认为,一个学养非常丰厚的语文教师是可以让学生喜欢上语文的。不是用别的,就用“语文”自身的魅力。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但知识可以触类旁通,而且常常能在教学的舞台上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不经意间见教学机智,引导学生走向语文广阔的艺术天地。而当下的语文教师在这方面的素养是远远不够的,常常只能略知一二,谈到具体的问题往往浅尝辄止。语文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实乃语文教学终极目标很难实现的一个缺口。
另一是学生的自身阅读。语文阅读,特别是课文文本的阅读,要求学生提升到欣赏性的品味上来,这一阅读的过程是伴随着边欣赏、边品味、边置疑、边咀嚼和边吸收而进行的,是一种自主的、个性化很强的阅读。它强调学生要用心读,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个性认识,这便是真正地读进去了,开始慢慢地走进了语文。语文教学活动的展开实际上是从这一点开始出发的。而实际上,很多学生都没有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没有站在这一起点上。因而渐渐产生了教学主客体的悖离,只能导致学生越来越不喜欢语文。大量的自主而个性化的语文课外阅读是语文终极教学目标的重要关口和途径,非得经过它不可。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