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开生面的“酸碱中和”理论

作者:淮安外国语学校 英昌磊  时间:2011/2/15 18:56:17  来源:zifeng0906原创  人气:
  《陈毅市长》是作家沙叶新于1980年创作的,并荣膺了当年话剧创作一等奖。作为对上海解放三十周年的纪念剧作,主要是以陈毅在解放初期任上海市市长的一段生活为题材创作的,热情歌颂了他的崇高思想品质和精神境界。全剧共十场,课文中节选的是其中的第五场,写的是陈毅市长夜访化学家齐仰之。“共产党人的化学家”遇到了潜心研究的著名化学家齐仰之,一场没有硝烟却反应激烈的“化学变化”悄然发生。
  故事一开始,在邀请齐仰之参加政府召开的会议遭到拒绝后,陈毅便在夜里亲自登门拜访,谁知第一次按门铃被拒之门外,又吃了闭门羹,这时的陈毅说:“我就不相信,偌大的一个上海我进的来,这小小的一扇门我就进不去?!”这是极具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表现了陈毅的坚定、自信的性格和倔强的脾气,符合陈毅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
  当陈毅再次按门铃,齐仰之开门后说:“又是你!”陈说:“对头!”这是典型的四川方言,很理直气壮,丝毫没有一般人在这种场合里的局促不安之态。而对于齐仰之“你究竟是干什么的”这一质问,陈毅的回答也是性格化的:“我倒是干大事的,鄙人是上海市的父母官,本市的市长。”这答话,豪爽、风趣中带点滑稽,同样契合陈毅的性格特征和身份。
  进屋之后,看到齐仰之的住处简陋,随即用《陋室铭》中的精辟话语鼓励他。“我倒想起刘禹锡的《陋室铭》来,……,则是‘台痕上墙绿,草色室中青’”陈毅巧引、巧改《陋室铭》,表示出了对主人潜心钻研科学的敬意,显示了良好的文化修养和气质,以及高超的谈话技巧,博得了齐仰之的好感,缓和了气氛。而对于齐仰之这样一位不尚空谈、极珍惜时间、潜心科研的知识分子,陈毅是如何打破他所设立的“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这一规矩的呢?从选场中我们可以看出陈毅主要用的是“激将法”——“齐先生虽是海内文明的化学家,可是对有一门化学,齐先生好像一窍不通!这个说法让齐仰之这个态度严谨的化学家显然很不愿意接受——“学者以无知为最大耻辱,我一定要问个明白,急盼赐教。”这样,陈毅巧妙的解决了“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的问题,“逼”着齐仰之自己破例,宣布陈毅可以“尽情尽意言之,谈话不受三分钟之限。”
  再者,齐仰之是化学家,喜欢听化学语言,陈毅还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匠心独具的巧借化学语言来表达政治观点,使齐仰之乐意接受。与齐仰之谈“共产党人的化学”——社会变化之学是本场最精彩的部分。陈毅先阐明“社会若不起革命变化,实验室里也无法进行化学变化”的道理,接着又用齐仰之的亲身经历加以佐证:“想当初,齐先生从海外学成归来,雄心勃勃……齐先生之所以英雄无用武之地,岂不是当时腐败的社会所造成的吗?”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彻底打动了齐仰之的心,承认了自己拒绝和陈毅见面“一是我对共产党人的革命化学一无所知,二是我这个知识分子身上还有着不少酸性……”。而陈毅却幽默的随口答道:“我的身上倒有不少碱性,你我碰到一起,不就中和了?”巧妙的给予了答复,既可以看出陈毅的机智幽默,也可以看出陈毅对对方的尊重,并且非常善于团结和教育知识分子。剧作的最后,齐仰之完全接纳了陈毅市长,并风趣的称赞陈毅是共产党人的化学家,陈毅则说道:“我哪里是一个化学家哟!我只是一个剂,是个催化剂。”这句话谦逊之中表现出一种自信,同时又表达了对对方的尊重和信任。
  普通话中夹有方言、文言,放得开,收得拢,挥洒奔放,看似随口说来,实则意味深长。在这一选场中,机敏、幽默的陈毅,巧妙的借用化学语言,利用共产党人的“碱性”成功的将普通知识分子的“酸性”化解,从而最终实现了“酸”和“碱”的中和,成功促使多年不问政治、不问世事的齐仰之先生思想发生了“化学变化”,欣然答应出山相助,主持药厂的筹办工作。
  课文背后的故事:沙叶新,]939年生于南京,回族。当代剧作家。1956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妙计》。次年考入华东师大中文系,1961年大学毕业后进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创作研究班学习,1963年秋分配到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任编剧。主要剧作有:《一分钱》(1966年)、《焦裕禄》(与人合作)、《陈毅市长》(1980年《剧本》第五期)、《马克思"秘史》等。《陈毅市长》获全国优秀话剧创作奖和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