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用“析字”妙无穷

作者:河南省商丘市高级中学 张松涛 丁世举  时间:2010/9/10 8:44:3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鲁迅杂文名篇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集》,你知道鲁迅取这个名字的来由吗?原来“且介”二字是“租界”二字各损一半,各取一半而成——取“租”的“且”而损其“禾”,取“界”的“介”而损其“田”。鲁迅的杂文是匕首是投枪,如此选取“且介” 二字作杂文集名其意不言自明。这里使用的是“析字”修辞格。
  汉字由形、音、义三部分组成。或把汉字分成若干部分而取其某一部分(偏旁),或分开来说又合拢来理解,或借用某一汉字的读音去代替另一个同音字,都属于“析字”的范围。
  析字常见有以下四种:
  一、增损法,即在原字基础上增加或减少偏旁而成为一个新字。
  据说某地修了一座新桥,名曰“清和桥”。桥修好后那天,村民齐聚桥头等待贵客名人踩桥之后才能通行(类似今日剪彩)。一会儿就来了一位书生,一位长老和一位坐花花大轿的新娘。乡亲们要求他们以“清和桥”三字为题先说个四言八句,再从桥上走过。
  长老先行上桥说道:“有水也是清,无水也是青,取去清边水,加争变为静,清静堂,谁不爱,油煎豆腐老盐菜。”
  次之书生踏上桥头说:“有口也是和,无口也是禾,取去和边口,加斗变为科,登科的,谁不爱,金銮殿三杯酒,胜过了油煎豆腐老盐菜。”
  最后的新娘听了和尚和书生的自夸,心中很不服气:“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乔,取去桥边木,加女变为娇,娇娇的,谁不爱,僧俗君臣谁无母,慈母阿慈母,胜过你金銮殿三杯酒,胜过你油煎豆腐老盐菜。”
  故事中的“清”变作“静”,“和”变作“科”,“桥”变作“娇”,都是先损去偏旁“氵”“口”“木”,后加一个“争”“斗”“女”,从而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意思和感情。
  二、离合法:先将一个字分成若干字说,然后合拢来使用。
  《红楼梦》第五回金陵十二钗王熙凤的判词是: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判词中的“凡鸟”二字,合起来就是一个繁体的“凤”字;“二令”合起来就是“冷”;“人木”合起来就是“休”字。判词的意思是:王熙凤进入贾府已是贾府开始没落的时候了。大家只知爱慕她的才干,没有想到贾琏对她开头是听从,然后冷落,最后是休弃,哭着返回金陵的结局那就更加悲哀了。曹雪芹就是借这独特的判词巧妙地预示着王熙凤命运结局。
  三、切入法:切取某一汉字的某一莫偏旁来表示要说的意思而舍其余偏旁不用。
  从前一尚姓文人,他与朋友夏君作戏,在请柬上写道:“明日半鲁
  候驾,敬请光临。“
  夏君莫名其妙,第二天硬着桌头皮去了,入席一看,仅见鲜鱼一盘,别无酒食。鱼完酒散,夏君辞别曰:“明日我也半鲁侯驾,务请
  光临。”
  次日阳光和煦, 尚君前往,只见夏君置桌椅于阳光之下。两人于席上闲谈不已,不觉已太阳偏西,仍无进餐的动静,尚君问道:“夏兄今日何以待我?”夏君曰:“昨日老兄以上半鲁待我,弟今日以下半鲁待兄,已后于兄,实在歉然。”说罢两人捧腹大笑。尚君对夏君曰:“我当以下半鲁称君”主人也曰“弟当以上半鲁称兄。”说完两人又大笑。
  故事中是把“鲁”字分成两个字来用,尚君切去上半鲁乃是“鱼”,夏君切去下半鲁乃是以“日” 字。如此妙用,其趣无穷。
  四、谐音法:即不用本字,而以另一个同音字去代替本字。如上文互起绰号,以“上” 谐“尚”,以“下” 谐“夏”,用的就是谐音法,戏谑之情溢于言表。
  另河北省海关区孟姜女庙石碑上有一幅对联是: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幅对联的上联的“朝”有 “zhāo”和“cháo”两个读音,于是借“朝(cháo)”来代替“潮”;下联中的“长”也有“cháng” 和“zhǎng”两个读音,于是就借来代替“常””和“涨”。这样谐音代替的结果,就是: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涨,常常涨,常涨常消。
  使用析字法,并非仅为文字游戏,因为它可增加语言曲折含蓄的情趣;懂得析字法,对阅读古典文学作品大有帮助。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