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2004年全国丁卷高考作文析评
与往年全国卷相比,今年高考话题作文(全国丁卷)在命题形式上的显著变化是去除了提示语。从2000年开始至2003年,以“生发材料——提示语——话题——要求”为主要命题格式的话题作文渐趋成熟。2004年的高考作文又“返璞归真”,猛然之间完成了话题与材料的弥和。在笔者看来,这一“惊人”的一变实属必然,该令人瞩目。
说它“返璞归真”,是指在命题的形式上04年同1999年的命题形式基本一致,二者都由材料直接引出话题。要说区别,与1999年作文材料的引发作用不同,与2000年至2003年作文材料的生发作用也不同,04年的话题作文完成了话题与材料的弥和,它似乎是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的嫁接。1999年的高考作文在写作范围提出之前引述其(即“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当年还没有出现“话题”之说)得以提出的前提,“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话,它将引发你想些什么呢”,显然,材料所起的完全是一种引发作用,目的是引出命题者设定的写作范围,从而让考生在已定的范围内作答。从2000年开始,材料由1999年的引发作用变为生发作用。也就是说,在引出话题之前材料还会生发出一定的意义。生发出的意义在提示语的进一步提示下变得更加明确。在明确之后,给出话题。有了话题,也就有了限制的范围。而2004年高考作文的材料就不只起引发作用了。它本身有多种旨意,分析材料的角度不同所理解到的旨意就会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年作文题目中的材料几乎与以前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无甚区别。材料作文在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之前重视考生审读材料的能力,也即审题的能力。今年也是。所以说,今年作文的材料在作用上一下子又有所回归。另一方面,2004年没有提示语的话题使材料与话题之间形成了一种互逆关系。材料指向话题的同时,话题也指向材料。材料的旨意是多向的,但在话题限制范围内的旨意才是符号题意的;话题的范围是广阔的,但在材料旨意范围内的考生的立意才是符号要求的。所以说,04年的话题作文既继承了原先材料作文的多角度立意的长处,又发扬了话题作文有效的限制作用,完成了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的弥和。
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并不是偶然的。04年的高考作文在命题形式上有这样的显著变化有其必然的因素。今年的高考试题负载有特殊的使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颁布刚满3年,新教材调整后的使用已满一轮,作为指导性的纲要文件,满一轮的教学是否对《纲要》的精神有所体现?在今年的高考命题中,必须对此有明确的考查。事实即如此,04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在整体上首先面对了全体考生。《纲要》明确指出,“为使学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拔性”,“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要按照有助于高等院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纲要》的精神是这样,试题的命制也是这样:教学要面向全体,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发展个性;高考也要在评价是否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进一步体现出题目的层次性与选拔性。而04年高考作文的命制就是体现层次性与选拔性的试题之一。话题作文去除了提示语,无形之中就增加了题目的区分度。我们知道,提示语的主要作用在于在引发材料旨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考生打开思路,具有很强的提示性与启发性。另外,今年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加大了发展等级的赋分,这样以来,作文题目又在能力等级上加大了要求,区分度有了,层次性与选拔性也就有了。再者作文考查内容趋向于课改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新一轮的学习中,学生离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目标是远是近?今年作文题目的构建与此不无关系。财富多会不会等于价值大?材料中的富人钱是多了,可他为什么不被别人喜欢了?联系话题——“看到自己与看到他人”,我们想到了什么?我们试图又要表现什么?显然,考生的思考水平与平时价值观的形成有一定关系。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评价今年的高考作文的命制,可以说是“导向显明、立意深远,相对独立性弱、选拔功能性强”。在命制的导向上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基本精神,在命制的形式与内容上突出作文在整个语文试卷中的层次性与选拔性。与往年相比,今年的作文题目对考生命运的决定功能显著增强。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