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诗人不再
作者:不详 时间:2009/9/2 11:12:08 来源:流浪客转发 人气:
“我知道很多人很喜欢写《七里香》时很安静的我,那个时候的我已经回不来了。但是我心里的热情不会因为年龄大了而消退。对美好的事物,我一样有爱恋的心,一样有激情,只是现在这些爱恋和激情,我都给了内蒙古高原。”席慕蓉的情诗20多年前在祖国大陆广为流传,如今,66岁的席慕蓉带着散文集新作《追寻梦土》、《蒙文课》现身北京。这一次的她,不再是那个写情诗的温婉女子,而是一个热衷与大家分享原乡的内蒙古高原孩子。
故乡
“20年前,46岁的她第一次踏上内蒙古高原,从那一刻起,她成为了一个燃烧的内蒙古人。”
从小到大,席慕蓉一直充满着对家乡的渴望,一直到20年前,46岁的她第一次踏上内蒙古高原,从那一刻起,她就成为了一个燃烧的内蒙古人,每年至少去一次。而新推出的两本散文集《追寻梦土》、《蒙文课》,正是她燃烧出的文字。
席慕蓉说:“我以前容易慌乱,总有不安定的感觉。后来我才知道,因为我没有生长在一块自己的土地上,我是插枝存活的人,没有故乡,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一次,她跟林怀民一起回他的老家,在巷子里林怀民看到老人打招呼,对方会说,你回来了。这样的情景让她很受触动,“那些老人知道他是谁家的孩子。但我,没这么个地方。”
也因此,从回到内蒙古高原开始,席慕蓉开始用眼睛、用心灵、用文字慢慢往回看,努力抢回自己从前没有的东西。“《追寻梦土》和《蒙文课》,记录的是一个天涯游子如何面对自己的原乡,以及因之而起的种种触动和转变,更深深受到游牧文化的吸引,十几年间,逐渐从个人的乡愁转为对文化的探究。”她说,虽然这本书的作者写的是她的名字,但她觉得,自己的名字是个代名词,“书里呈现的是许多人的故事。我慢慢地发现,这条长路上,原来以为只是属于我个人的寻求,其实也是许多族人对原乡美好大地的寻求。”
诗歌
“这十几年,诗写得很少,因为自己掉进对原乡的追寻里了。”
“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他。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那么,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瑕的美丽。”
这是席慕蓉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可是,当年那个写情诗的席慕蓉现在哪里去了?席慕蓉坦承,自己这十几年,诗写得很少,因为自己掉进对原乡的追寻里了。
“大家比较知道从前那个写《七里香》的席慕蓉。可是这个从前的人,也一直在过日子。我没有停在20年之前,不是我故意要停在那里,是因为我非走不可。”她说,有一首歌叫《大雁之歌》,一只大雁在天上飞,老人跟它对唱。老人说你飞走了又飞回来了。大雁跟老人说,你不是一个年轻人吗,怎么变老了?老人说,不是我自己要变老,是时光的逼迫,让我不得不老去。“我讲这个的意思是,我从《七里香》的那个年代不是故意要走到这里来的,我只是跟随着一种心里的渴望,或者是刚好有一个机缘,或者是这个土地的呼唤。诗歌,我并不急,不写不会觉得不安;但对写内蒙古的散文,有一点焦虑的。从前写诗,是诗歌自己来找我,而写散文,我是主动的。”
诗歌现在似乎越来越边缘,但席慕蓉毫不在意,你看,一万年前,就已经有人在那里给我们写诗了;一万年后,只要有人类,还会有人写诗读诗。
“贺兰山的岩画,在我看来就是没有文字时前人写的诗篇。泰戈尔有一句诗:你是谁呀,你,100年后读我诗篇的人。我在贺兰山看岩画时,好像听到有人对我说,你是谁呀,你,1万年后读我诗篇的人。”
父亲
“那时,我才知道父母确实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这样没被挡住的风景。”
1998年,席慕蓉的父亲去世,从此,席慕蓉的文字里,不仅多了一份忧伤,还多了一份追悔莫及。
“我一直以为,父亲就是父亲,我会和他撒娇,他不满足我的要求,我还会生气。直到父亲追悼会,听到父亲的同事对他的评价,我才明白自己一直用女儿的眼光来看生活里的父亲,那范围是何等狭窄。”
而那一刻,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我在内蒙古采访丹僧叔叔,两个晚上就把他的一生都采访完了。我却从没从客观角度去问问我父亲,离开家乡这么多年,你是怎么过来的。”这种父与女的关系,在她对父亲的了解中,反而成了一种“蒙蔽”。
席慕蓉回忆说,自己有一次陪父亲在欧洲旅行,“他随口说,自己不喜欢前面有东西挡住的风景。我很奇怪,那么远的山也挡你吗?在我看来,欧洲蛮大了。等我到了内蒙古高原,才知道什么叫眼前完全没有东西挡着,360度,可以一直望到地平线。那时,我才知道父母确实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这样没被挡住的风景。”
还有一次,她陪父亲在慕尼黑大学散步,校工在割草,父亲说:“真像我们老家的草香啊,多少年没闻过了。”说完这句话他继续往前走了。“那时我还没回过老家,等我真的回去了,每走一步,香气扑面而来,我突然想到,我的天呀,父亲当时讲完就走就表示,他觉得孩子是不会懂他的。”
情怀
“认真对待喜欢的事情,不抛弃它,你就可以不断地在回味中让它变成你自己心里的某一种幸福。”
虽然席慕蓉今年已经66岁,但读她的散文,感觉她依旧保有着少女的情怀和纯净的目光。奥秘在哪里?她笑着说:“我当然知道自己不是少女,但年少的我还在呀。”
席慕蓉说,社会常常会“派”给我们很多任务,“安”上很多框子,但最重要的是,一个人要相信自己心里的感觉,“你要相信有些事情它是不离开的。你要有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你对美好的事物就会有期待、有盼望,你就不会容易老。而且我一旦喜欢上就不容易后悔,会一直去做。如果你认真对待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抛弃它,愿意保有它,你就可以不断地在回味中让它变成你自己心里的某一种幸福。”
■记者手记
性情女子直截了当
年少时读席慕蓉的诗歌,很容易地被那样一种少见的温柔所打动,被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爱的虔诚所吸引。
有了这么多年情感的铺垫,心目中的席慕蓉也如她的诗歌一样,温柔细腻。而在北京第一眼见到她时,却有点意外:虽然也笑,但她略显严肃,说话干脆直接。
访问中,一些记者用录音笔录音,没有记录。她说着说着,突然中断,很认真地问大家:“我说了这么多,为什么你们都不记呀?”记者们赶紧解释,说把录音笔放在她面前了。
采访结束,一名记者想与她合影,对她说:“您签完这一本,可以抬下头吗?我拍张合影。”“不好,我现在忙死了,没时间合影。”她头也不抬地回答。做客网站时,主持人想请她朗诵自己的诗歌,她说自己不想朗诵,请原谅。直截了当。
但她有敏感脆弱的一面。有记者问起她的父亲,却让她几近哽咽。
有同行对我说,她觉得席慕蓉有点咄咄逼人的气势。我说,那是因为对她的误解。我们以为她是来自台湾的温婉柔和的女子,却不知,她是来自内蒙古高原的性情女子。也因此,她的诗歌中,除了柔软,还有坚强。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