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文章处作文章
这是我执教的一个教例。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七年级第一册语文课本的第二课,在熟悉完课文之后,老师开始启疑:
“一切学问均来自于一个字:疑。会怀疑,会发问,是走向成功的开始。学习语文也是如此。能对所学的课文内容提出疑问,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一个标志。谁能对这篇课文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呢?”
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开始提出一个个问题:“‘我’是一个勇敢的孩子吗?”
“杰克是‘我’的好朋友,他在我遇到困难时,虽然不放心,为什么还是走了?”
“标题是什么意思?”
“父亲见到‘我’后,为什么说‘饭做好了,快回家吧。’而不吃惊或责怪?”……
学生们发问的热烈程度和发问问题的敏锐均令老师欣喜,因为这是刚入学不到一周的新生啊!
“这些问题提得很好,那么,谁来回答这些问题呢?”老师进一步鼓励。
学生们纷纷举起了手。
“我是一个勇敢的孩子。因为我敢于爬上高高的悬崖。”
“我不是一个勇敢的孩子,因为我在悬崖上很害怕,而且吓哭了。”
“我认为,文中的‘我’是一个勇敢的孩子,因为他自己爬上了悬崖,又依靠自己的力量走了下来。”
老师赞许道:“‘我认为’,这三个字非常好。这三个字可以有许多可赞许的地方。其一,说明我思考了;其二,我的看法不一定正确;其三,但这是我的看法。”
学生喜悦地接着回答问题。
“我认为,杰克走了,因为他想即使不走,依靠自己的力量也帮不了朋友的忙。”
“我认为,杰克走了,他怕孩子们像嘲笑‘我’一样嘲笑他。”
“我以为,杰克走了,他想去喊‘我’的爸爸来救‘我’下去。”
“我认为,杰克相信自己的好朋友可以自己战胜困难,所以他走了。”
课堂上的回答越来越精彩了……
老师最后总结:“我们应该感谢提出了这些问题的同学,是他们为我们提出了如此精彩的疑问。”
下课以后,我回想着这节课的过程,回味着学生们精彩的回答。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我觉得就是老师无“疑”时激“疑”,对“疑”的推崇,对“疑”的赞许,对答“疑”过程中独特的理解的称赞。一个“疑”字贯穿了整节课,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这不是新课标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体现吗?
我执教的另一个课例。
要学习的课文是《人生寓言》中的《白兔和月亮》。师生互相问好后,老师问:“我们班谁的画画得最好?”“杨家嗣。”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好,那我们请杨家嗣同学给我们画一只兔子。”画兔子呀!同学们兴奋起来。
“我们其他同学,把《白兔和月亮》齐读一遍,给杨家嗣同学一点画兔子的时间。”
全班开始齐读课文。
兔子画好了。
“兔子画得怎么样?谁来评一下?”老师问。
学生们高兴地纷纷举起了手。
“我认为,白兔的眼睛应该向上看,因为天上有月亮啊。”
“我认为,白兔的脚画得不太像,有点粗。”
老师笑着评价:“总的说画得还不错嘛!”
“那么,谁来为我们画一个月亮呢?”老师接着提议。
这下学生们叫起来:“谁不会画月亮呀?”
“有这么简单吗?要考虑月亮的位置、大小、形状、颜色。”老师皱起了眉头。
一个学生走上讲台,画了一轮弯弯的月亮。一个学生走上讲台,画了一轮圆圆的月亮。一个学生走上讲台,画了一轮带阴影的月亮。
“大家评一下,你最喜欢哪个月亮。”
学生开始评论起来。有的说喜欢圆月,有的说喜欢弯弯的月牙儿,有的说带阴影的月亮有创意。三种月亮评完了,一个学生还在举手。老师请他回答。他说:“三个月亮我都喜欢,因为月有阴晴圆缺。”老师对他大加赞赏:“他包容万象啊,很有综合力!”话题一转,老师问:“文中的白兔也喜欢月亮,它看待月亮的心情一直是那样吗?
课堂转入了对课文的深层理解……
这个教学设计看似与课文关系不大,其实我颇费心思。事后看同学们也都很喜欢这节课。这个设计有以下益处:1、使课文学之有趣;2、巧妙地引入了课题;3、顺带培养了审美力、批判力、语言表达力;4、突出了个性的理解、个性的表达;5、激起了学习的探究欲望。
这个教学设计体现了我的一种教学思想:于无文章处作文章。画一轮月亮,学生始视之易,后才知不太容易:要与课文内容相合。然后又给了学生创作、思维、评判的机会,使课堂活跃起来。
“于无疑处生疑,于无文章处作文章”,是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经常出现在脑海里的两句话,是我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思考:怎样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生疑”与“作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究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培养探究的学习习惯。对“疑”的推崇,也是中国古代学者对学习的态度。北宋的张载对学习有句名言:“学则须疑。”他说:“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此话深合现代教育的学习理论。当然,在教学设计中也应注意引导学生如何设疑,从哪些角度设疑,否则就可能漫无边际,无法系统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这是另一话题。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