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国之教育之根本——浅谈语文教学感受

作者:佚名|  时间:2004/12/13 10:54:2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我一直在关注、思考中学语文教育,而且发现了许多重要的教育理念,我认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的生存之本”.。
    我们中学语文教育的责任:如何引导孩子感悟汉语之美,感受正确而自如地用汉语表达自己的快乐,建立与母语的血肉联系,将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根扎在心灵的深处,并在此基础上构造起自己的精神家园。——或许这才是我们的语文教育的根本。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绝命书》。在上一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因反对法西斯而被迫流亡巴西,最后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作出这样的选择,最主要的原因是 “茨威格是一个德语作家”,“流亡巴西的茨威格,仍有作品在英语世界流通,但他感觉漠然,他焦心的是他的作品在母语世界的被禁。所以,在非常冷静的状态下决定自杀,并写下了这份《绝命书》时,他已经明白无误地说出了告别世界的致命动机:‘与我操同一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沦,我的精神故乡欧洲也已自我沉沦’”。
    这是一个血的警示:“母语,是一个作家的精神家园,是一个人存在的永远的皈依”,一旦失去了与母语的血肉联系,人的生命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正确、纯洁地使用汉语,是语文课的最低要求”,应该“从汉语、文学、文化三个层面来理解语文课”,但“它一旦变成最高要求,实际就降低了语文的价值”;因为“语文的精华在文学”,“要领悟汉语言文字的美和灵性,唯一的正道是多接触汉语言文学经典”;而“语文课在打通‘语言’关、打开‘文学’之门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的一条线索是‘文化’”。
    我们强调“构建精神家园”,“汉语家园”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语文“教育目标”应有“会汉语的人,有汉语文学修养的人,以及读书种子或思想种子”三个层次,并且“培养目标是第二、第三个层面的人才”。
    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那些平凡的人,全有自己不平凡的世界——自己的初雪和日出,自己的初吻和相思,自己的爱恨情仇,自己的秘密国土。因而,一个人的离去,带走的是一个世界。请慎重书写你的世界史。”每个人要书写历史就必须学会国语。
    许多人专注于平面的生活,他的生存空间是可以按平方米计算的,除了他的眼睛看得见的屋舍、田园,除了他足迹踏上过的街道、城市,他没有别的空间;他的生存时间是可以用时钟来计算的,他只懂得活在今天,他的想象力很少涉足遥远的过去和未来。其实,一个人可以拥有一种立体的生活,当我们不只是用肉体,而且是用灵魂在生活的时候,人的心灵所能容纳的世界是没有边际的,当它穿梭古今、漫游在人类所创造出来的精神空间,在生命中自由轻翔的时候,人就把自己的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滔滔不尽的时间之流,在短暂中体验到永恒。而语文正是传播精神空间的最佳手段。
    所以中学语文应该承担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的责任;不能过分夸大了语文教育的作用,以至使其负担过重;但同时不能否认的却是语文教育在构造学生精神家园方面,确实有其特殊的“优越性”。语文课所担负的传播人类和民族文化的功能是首屈一指的,而文化正是语文课的“内核”。这就是说,语文课主要是通过人类与民族文化的传承,来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的;而这样的传承又主要是通过经典名著的阅读来实现的。
    中学阶段,正是人生的起始阶段,是人的个体生命的“童年”,中学校园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是一个“精神之乡”:从这里出发,又最终回归于此。让我们一起来构建出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依托和心灵的归宿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