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给了我永远爱你的权利——兼谈凄凉唯美的悼亡词

作者:河北魏县第一中学 张晓耕  时间:2008/4/2 13:33:1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描写爱情的诗词中不乏花前月下,山盟海誓;也不少离愁别恨,无语怨长。虽然古人的爱情欢会与离别同在,伤春与悲秋共举,但人们的心总是习惯性地期望自己的爱情能结局圆满:有情人能长相厮守,寻花问柳的浪子会回心转意,远戍边关的征夫早晚也会回家团聚。然而,自己生命中的另一半离自己远去,永远不会再回来,这种伤痛却是无法补救的。于是,悼亡诗词成了所有爱情诗词中最凄凉,最唯美的一篇绝唱。
  死亡,对于亡者来说再也不会拥有丝毫的知觉了,自然也就永远地消失了任何的痛苦与欢乐。但对于生者来说,与挚爱或尊敬的人生离死别之后,从此就隔着幽冥与泉壤,怎么能不伤痛欲绝呢?潘岳在悼念自己的妻子时所吟咏的《悼亡诗》,道出了自己心中无穷的愁苦。 
  悼亡诗
  潘岳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黾勉恭朝命,回心反初役。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回遑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诗歌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充满永恒哀伤的时空。全诗的镜头随着诗人的步履移动,逐次呈现了庐舍、居室、帷幕、屏风、翰墨的余迹、檐头的滴水等,这些连续的空间场景中弥漫着阴沉凄凉的气氛,在沉寂中倾诉着诗人丧妻的悲痛和孤独。与此同时,诗歌又从时间的角度来表现丧妻之痛的深广。冰雪消溶,春风吹拂,晨溜滴沥,时节交替,光阴流逝了,而诗人对亡妻的哀念并不因此而淡薄,“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反而越来越沉重。在伤痛莫解的情况下,他想起达观的庄子,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庄子那样从感情的重压下解脱出来。而这种企望,则又暗示出诗人的哀伤不仅占据了他的今天,也将延伸到他的明天、后天……
  元稹的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幼女,二十岁时嫁给元稹(元稹二十二岁),那时元稹没有功名利禄,虽然是“贫贱夫妻百事哀”,却“野蔬充膳甘长藿”。两人恩爱有加,渡过了七年艰苦却幸福的生活。七年后,元稹已经当上了监察御史分司东都,韦氏却离他而去,元稹十分悲痛,为她写了很多可称为千古绝唱的悼亡诗——《离思》。
  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不是没有更好的女子,而是我实在只认定你一个人。没有你,周围无数的萦绕我将不再放于心上。“曾经沧海难为水”写得绝妙深刻:见过沧海后,再看其它的水便不能称其为水了,这些水永远也无法和大海相比。也就是说爱过韦丛之后,再看其余的女子,都无法和韦丛相比了。
  人死不能复生,如果他们会见面,那也一定是在梦中。梦,是造物主对人怜悯的施予,也是对有情人的馈赠。只要你的诚挚感动了所有司此使命的天神,那么梦之门就会向你开启。这便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于是,苏轼在他的梦中就见到了故去十年的妻子王弗。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他与王弗相别了十年,十年,在短暂的人生中是一个不短的时段,而这对苏轼而言还犹如一瞬。十年前的往事似还历历在目,他还清楚得记得王弗生前的容貌,“不思量,自难忘”。苏轼达观,却也很深情,明知生死成殊途,也还是想将对亡妻的思念一吐为快。写得凄凉沉痛,催人泪下,令人断肠。
  世界上最痛者莫过于生离死别,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即使在人山人海中也会感到孤独,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会感到寒冷,心死了就意味着人生彻底的终结,相爱的人死了,心便连同相爱的人的灵魂一道不见踪影,也许只有等到青丝变成白发的那一天,两人能够在坟墓中相聚。卢梭说过:“死亡给了我永远爱你的权利。”也许正是对这种情感的最好的诠释。于是贺铸为我们留下了《半死桐》。
  半死桐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垄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于平静的笔端之下饱含对妻子的深情。由物及人,缘物生情,由“阊门”之存想到爱妻之失,这个昔日夫妻恩爱生活的见证物,而今成了引发词人相思哀情的媒介。“同来何事不同归?”看似平静出之,实则是词人感情的强烈迸发,是血与泪的呐喊。读到它,我们仿佛看见词人撕心裂肺地向茫茫苍天呐喊“还我妻子”。这声音,喊出了失妻的万般凄楚。“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词人目睹梧桐,眼看鸳鸯,心中涌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思妻哀情。“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真切地刻划出词人翻江倒海的内心:南窗雨让人饱尝淋雨之苦与孤寂凄凉,南窗雨让人怅然于挑灯补衣恩爱体贴之一去不返,极曲致地传达出对妻子的挚爱,仅此一句,就把这哀婉凄绝的一幕深深地楔入了千万读者的心扉。
  诗以真情实感打动人的心灵,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每一首悼亡诗词都是作者“感于事”(其妻与世长辞)、“动于情”(哀悼之情生)而情注笔端写就的,因而,每一首都是从作者肺腑里流出来的悲歌,一字一泪,真切感人。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