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故”远人不服

作者:苏州外国语学校 魏素英|  时间:2004/10/29 8:53:0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在文言文中,有些常见的字词在文章里用的却不是它的常用义,我们翻译时,就很容易犯错,这些地方,课本应作注解。《季氏将伐颛臾》中的"故"字就是一例。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是《李氏将伐颛臾》中的一句话。该句中的"故"字,《十三经注疏》没有任何解释,《汉语大字典》中有关"故"字的20条义项,也没有一项谈到上面的句例,《古汉语词典》、《辞海》、《辞源》也是如此。各类教学用书对此字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法:
  (一)回避不译。教材没有注解,配套教参中这样翻译:"依照这个道理,远方之人不降服,就施行文教和德政来招徕他们。"
  (二)译为"所以"。持此说者甚多。如,薛金星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教材全解》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特级教师高中古诗文译解》等。
    我认为,这句话里的"故"应该解作"如果",其他说法在句中均解释不通。
    理由一:有字典可证。其实,古今学者有不少人已经注意到了这一"故"宇,如清人吴昌莹《经词衍释》卷五、近人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卷五,均说"故"犹"若也"。今人编著的《汉语大词典》第五卷上卷428页注道:若;如果。并举两例:①汉·贾谊《新书·修政语上》:"故使人味食然后得食者,其得味也多;若使人味言然后闻言者,其得言也少。"②汉·扬雄《解嘲》:"故有造萧何之律于唐虞之世,则惶矣。"依此说上句就可翻译为:"依照这个道理,如果远方的人不归服,就施行文教和德政来招徕他们。"这便文从字顺,于理也通。
    理由二:如果翻译为"所以",那么"因"在哪里?是"依照这个道理"吗?不通。且即使勉强说得通,为了和"则修文德以来之"的"则(那么)"相搭配,也最好添加"如果"二字,这么折腾,何苦不直接翻译呢?
    理由三:远人不服,只是孔子假设的一种情况,并不一定是事实,如果翻译为"所以",则与孔子之意违背,不妥。    ,
    所以,"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句中的"故"作"如果"讲为是,课文应作注解。
                 --此文发表于《中学语文》2003年第4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