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悲愤之气”还是“豪壮之气”

作者:刘海燕  时间:2007/4/21 22:06:4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30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三版,2006年4月成都第三次印刷)注释②把陆游的《书愤》一诗中的“中原北望气如山”中的“气如山”注释为“积愤如山之重”,“气”即“悲愤”,并认为这样注解的原因是“诗人目睹北方大片山河被金人占领,而南宋王朝不图恢复,故有此语。”笔者以为此说不妥,“气”应为“豪壮之气”,理由如下:
  一、 从前后诗意来看。首句言明早年不知道恢复中原之事甚为艰难,所以在北望沦陷的中原时,不禁豪气干云,如山般壮伟坚强,前后两句构成因果关系。如果把“气”理解为“悲愤”,则割断了两句诗的语意联系。颔联“承”首联而来,写南宋军队抗金得胜的史实,并回顾了自己的特殊经历,大有一展抱负之势,是“气如山”的艺术再现。题目命为《书愤》,“愤”者,一则为金兵占领,山河破碎;二则为赤诚报国之情为投降派不容,壮志未酬。写“愤”的目的恰是为了显“志”。整首诗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带来的悲愤之情,然而诗人并不绝望,在“中原北望”时激荡着收复河山的干云豪气和浩然正气。
  二、 从表现手法上看。“气”解释为“悲愤”,表面上点明了诗题中的“愤”字,其实这样反而使诗意变得直白浅露,不够含蓄蕴藉。同时,难以与“塞山长城空自许”形成照应和对比。“气”解释为“豪壮之气”,与“塞上长城”之志交相辉映,诗人昔日之“志”、之“气”而今已“空自许”,在强烈的今昔对比中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深沉感慨。
  三、 从创作背景来看。陆游的诗作“言征伐收复事,豪且壮。”作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少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临终还怀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愿求。因此,抒发爱国之情,表达收复之志,是他诗作的鲜明主题。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六十二岁的陆游,罢官蛰居家中六年又得到朝廷重用,回首往事,悲喜交集,一口气写下了两首《书愤》诗。课文是其中的一首,“通篇都是围绕着‘志’写的。”(《教师教学用书》)诗中虽有感叹身世的成分,但主要是抒发自己壮心不已、立誓报国的感情。年轻时壮志如山,如今虽鬓发斑白,而雄心壮志至老不移。由此看来,把“气”作为“豪气”来解更合诗作的意旨。
  四、 从名家的点评来看。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分册第19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6月第一版,1981年5月第二次印刷)是这样注释的:“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金性尧选注的《宋诗三百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0月第一版,2005年6月第六次印刷)中,把这句诗译为:“北望中原,对收复失地有很大的信心,豪气像山一样。”《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9月第一版,2002年第三次印刷)对这句诗的解释是:“当时他亲临抗金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气如山’三字,描绘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这些名家的注解均取“豪壮之气”说应该不仅是一家之言。
  终上所述,“气”作“豪壮之气”讲,不仅使上下诗意贯通,结构谨严,而且更加有力的宣泄了诗人心中郁积的“悲愤”之气。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