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斩崔宁》鉴赏
作者:不详 时间:2007/4/21 10:23:3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错斩崔宁》故事来源于民间,作者不详。最初被人编入明人编撰的《京本通俗小说》(即《宋人词话》)第十五卷。冯梦龙把它编入《醒世恒言》,改题为《十五贯戏方成巧祸》,除个别字以外,内容大体相同。清初朱 的《双熊梦》()又名《十五贯》的故事部分取自《错斩崔宁》,并在后来的昆曲中演唱,至今不衰。
这篇话本写的是宋高宗时,刘贵有一妻一妾,家境贫困,从丈人处借了十五钱归家,嫌妾陈二姐开门迟了,加以酒醉,便戏言已将她典与别人,并以十五贯钱为证。陈二姐信以为真,趁刘贵熟睡,当晚偷偷逃往娘家,想告知父母。途中遇卖丝客崔宁,结伴而行。不料,贼人静山大王潜入刘家,杀了刘贵,盗走了十五贯钱。邻居发现后,追赶上陈二姐,发现崔宁与她同行,身边也有十五贯钱,就把二人一起送官。临安府尹认为人赃俱在,对二屈打成招,判处死刑。后刘贵之妻王氏被静山大王掳去作了押寨夫人,事久乃得知真情,才告官平反冤狱。
这篇小说故事情节曲折巧妙,细节描写真实细致,人物性格生动鲜明,批判了封建官吏草菅人民,率意断狱,是一篇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
这篇小说真实细腻的描写,令人赞叹。说话人没有故弄玄虚,而是层层剥笋把事件展开。对这段冤狱的发生、发展及结果写得入情入理,对“错斩崔宁”的原因分析得全面细致。刘贵并非陈二姐和崔要所杀,而是偶然夜入刘家的盗贼静山大王杀的。作者一再说明刘贵被杀前后的情形,点明陈二姐当夜在邻居家借宿一宿,让听众注意事实真相。既然陈二姐当夜是住在朱三老儿家,当然就不可能是杀人凶手。在整篇小说里,刘贵被杀之夜陈二姐借宿住家的事实,被作者三番五次地重复提出,描写之细可见一斑。同时,细至入微的描写,也间接地揭示出“错斩崔宁”的社会原因。“十五贯戏言成巧祸”是导火线,官府的“率意断狱”才是主要原因。在贫富对立、盗贼横行的社会条件下,静山大王可以杀人动财,甚至掳夺人妻,却长期逍遥法外;外贵的左邻右舍因害怕命案牵扯,见陈二姐与崔宁同行,所带钱与死主的失钱相符,便众口咬定陈崔通奸谋害;尤其是府尹不问青红皂白,严刑逼供,臆断使案,这便是冤狱环生的根本原因。透过崔陈悲剧,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昏暗和腐朽。
不说通过人对话及内心活动的描写,塑造了陈二姐这一被封建制度摧残的善良妇女的艺术形象。陈二姐听了刘贵的戏言后“狐疑不决”,虽经再三追问,最终还是相信了刘贵“下得这等狠心辣手”。陈二姐“好生摆脱不下:‘不知他卖我与甚色样人家?我须先去爹娘家里说知。就是他明日有人来要我,寻到我家,也须有个下落。’沉吟了一会,却把这十五贯钱,一垛儿堆在刘官人脚后边。趁他酒醉,轻轻地收拾了随身衣服,款款地开了门出去”。陈二姐之所以信了刘贵的话,是因为他在夫家是一个“妾妇”,地位卑微,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即使这样,她对刘贵仍是十分爱护,临出门,把十五贯钱“一垛儿堆在刘官人脚后边”,给他“拽上了门,并让邻居转告刘贵到娘家去找她。这些描写表现了陈二姐善良、驯服的性格。她那种身不由已、任人摆布的命运,怎不令人同情而发出悲叹?由于长期的贫困生活,陈二姐对钱十分级心,即使在匆忙逃走时还关心丈夫的钱财和门户,这些描写也为我们勾画出陈二姐这一贫苦女子典型的小市民特征。
情节“巧”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它通过一系列巧合的事件构成整篇小说。刘贵的丈人给刘贵的钱是十五贯,崔宁卖丝的钱刚好也是十五贯;刘贵的十五贯被盗,本人被杀,妾陈二姐回娘家途中偏偏又碰上了身带十五贯的崔宁;崔宁卖丝后要往褚家堂去,陈二姐的爹娘也在褚家左侧,于是两人得以同行。这一连几个巧合就促成了一场冤案。整个事件的发生都是偶合的,但又无不反映了社会的必然。作者有意运用偶合,编织出新颖、奇巧、引人入胜的故事,通过故事映衬和谴责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小说插入了说话人的一段评论,虽然有些迷信思想,却反映了当时人民对任意杀害无辜的统治者的指斥和愤恨。表现了说话人对人民的同情。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