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安溪一中、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16级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联考历史科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36题,约15780字,有答案解析。
养正中学、安溪一中、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16级高二下学期
期末考试联考历史科试卷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1.武王伐纣后,曾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并封霍叔、管权、蔡权(均为武王之弟)于其地附近以为监视,是为西周第一次分封;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三监与武庚联合叛乱)后实行第二次分封,如封武王之弟康叔于于卫,封王室贵族召公于燕,封功臣目尚于齐。西周的两次分封均
A. 加速了民族交融和华夏族形成
B. 确保了贵族权力的有效承袭
C. 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
D. 有效防止了殷商旧族的叛乱
【答案】A
【解析】
西周分封制下分封殷商后裔为诸侯,同时封同姓亲族为诸侯,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这些措施有利于将中原文化带到各地,推动民族交融和华夏族的形成。故答案为A项。确保贵族权力有效承袭的是宗法制,排除B项;第一次分封没有推动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排除C项;三监之乱表明第一次分封未能防止叛乱的发生,排除D项。
2.2.据《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等载,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之子伯禽于鲁(今山东省曲阜),是为鲁公。鲁国从周公开始,到顷公共传三十多代,战国时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被迫迁居下邑(指国都以外的所属城邑),并以国名为姓,称为鲁氏。下列从鲁姓起源中获得的信息最为准确是
A. 周礼成为维护西周统治的有力工具
B. 诸侯争战是鲁国灭亡的主要原因
C. 我国的姓氏起源于西周的分封制
D. 鲁姓的起源体现了宗法制的兴衰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这破坏了周礼,不能说明周礼成为维护西周统治的有力工具,故A错误;材料“鲁国……战国时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被迫迁居下邑”反映了诸侯争战是鲁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故B正确;西周的分封制之前已经存在姓氏,故C错误;鲁姓的起源反映了鲁国被楚国所灭的背景,并不能体现宗法制的兴衰,故D错误。故选B。
3.3.春秋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以土地为标准;而战国官吏的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官员报酬的变动( )
A. 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 B. 反映了官吏待遇下降
C. 标志着分封制趋于瓦解 D. 推动农业的迅速发展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而是以以粮食多少来划分,体现了战国时期各国重视农业生产,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官吏待遇下降,而是强调官吏报酬形式的变化,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官吏报酬形式的变化,而不是标志着分封制趋于瓦解,排除C。官吏报酬形式的变化与社会大变革有关,而不是推动农业的迅速发展,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4.4.《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是月也,(天子)命工师令百工,审五库之量,金铁、皮革筋、角齿、羽箭干、脂胶丹漆,无或不良。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无悖於时,无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这里的“工师”是
A. 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
B. 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
C. 监督市场经营的官员
D. 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
【答案】B
【解析】
百工是春秋战国时期工匠,“(天子)命工师令百工”说明“工师”是管理工匠的官员,B正确;A是百工;C不符合材料内涵,排除。D是元朝时期手工业身份。
5.5.从春秋末年起,在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僚,在卿大夫家臣中也出现了官僚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以粮食为俸禄”反映了当时
A. 俸禄制取代了军功爵制 B. 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
C. 贵族分封制度趋于瓦解 D.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卿大夫家臣中也出现了官僚性质的家臣”,特点是“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贵族分封制趋于瓦解,故C项正确。军功爵制是战国时期的制度,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周王室名存实亡是在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是在秦朝,故排除BD项。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