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学案3(4份)
- 资源简介:
(全国通用版)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学案(打包4套)人民版必修1
全国通用版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学习总结学案人民版必修120180821156.doc
全国通用版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案人民版必修120180821150.doc
全国通用版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学案人民版必修120180821152.doc
全国通用版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3课“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学案人民版必修120180821154.doc
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关注主干,重点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制度、“一国两制”构想。
2.加强纵横联系,如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区别,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3.追踪热点,结合时政热点,结合当前的反腐败斗争认识民主政治的建设历程和 经验教训;结合民族关系、祖国统一等长效热点,关注国家统一和复兴对于政治、经济、外交的重大作用。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2.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1.掌握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重点)
2.比较中国民主政治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不同点,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难点)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历史条件
(1)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思想路线上: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3)组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意义
(1)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2)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易混易错]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条件: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其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
(2)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隆重举行。
(3)成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内容:确立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②原则: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意义: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4)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了。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正式形成:1949年9月,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2)新的阶段:①1954年12月,人民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②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易混易错]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但不是最高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误区警示]
中国的政党制度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第2课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1.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重点)
2.结合历史的经验教训,谈一谈“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重难点)
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重难点)
一、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
1.正确探索:中共八大
(1)背景:1956年底,三大改造胜利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2)内容
①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
②重申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③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
(3)意义: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
2.严重挫折:“文化大革命”
(1)原因
①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内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不断发展。
②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已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
(2)导火线: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
(3)标志:196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
(4)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5)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①造反派冲击党政机关,全国陷入空前的社会大动乱之中。
②各地建立革命委员会,形成党政合一、政企合一的一元化领导体制。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都被破坏。
[易混易错]
“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
“文化大革命”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中国要避免十年“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而不单是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二、历史的伟大转折
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一直处于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2.内容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2)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4)经济上: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3.意义: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
[历史认识]
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的惨痛教训,果断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确定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方针,实现了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历史性转折,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初步构想: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强调必须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
2.修订宪法: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中国在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依法治国
(1)提出:1997 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第3课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1.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2.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1.掌握“一国两制”构想形成的过程、内容和意义。(重点)
2.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有利、不利因素和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难点)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历程
(1)1979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20 世纪80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含义:所谓“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意义:“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
[思维点拨]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了结束两岸军事对峙、开放“两岸三通”、扩大两岸交流等方针。被视为海峡两岸关系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标志着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二、香港、澳门回归
1.香港回归
(1)条件:“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2)过程
①1982 年9 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与邓小平举行会谈,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进行香港问题的磋商。
②1984_年12 月,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③1997 年7 月1 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澳门回归
(1)背景: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
(2)过程
①1987 年4 月,中葡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②1999年12 月20 日,澳门回归祖国。
3.历史意义
(1)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2)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并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易混易错]
香港、澳门问题与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问题,都可采用“一国两制”,但它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