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沙市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29题,约13130字,有答案解析。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 《吕氏春秋》载:“夫攻伐之事,未有不攻无道而伐不义也。攻无道而伐不义,则福莫大焉,黔首(百姓)利莫厚焉。”此观点直接反驳的是:
A. 老子的“无为”思想
B. 墨子的“非攻”思想
C. 荀子的“王道”思想
D. 孟子的“仁政”思想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是说正义的战争,即“攻无道而伐不义”的战争,不仅可以除暴安良,而且还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不是反驳老子的“无为”思想,也不是反驳荀子的“王道”思想和孟子的“仁政”思想,故A、C、D错误;材料中是说正义的战争,即“攻无道而伐不义”的战争,不仅可以除暴安良,而且还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是反驳墨子的“非攻”思想,故C正确。
【名师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攻无道而伐不义”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解答。
2. 汉代儒学家认为“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这一观点:
A. 体现了君主专制源于原始宗教权威
B. 继承了汉以前传统文化的精髓
C. 说明了儒家以探讨天人关系为目的
D. 迎合了汉武帝强化君权的需要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体现上天设立君主的意志与原始宗教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意思是:天立君主,是为了老百姓,因此君主实行德政老百姓就会安居乐业,上天就会奖赏君主,如果君主对百姓实行暴政,上天就会惩罚,这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儒家思想的主要目的是君主要服务于民,故C项错误;材料意思是君主要实行德政,是一定程度上限制君权滥用,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汉代儒学•特点
3.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但汉唐儒家崇奉的是《诗》、《书》等“五经”,《论语》并不在其中,直到北宋中期以后才把《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列为“四书”,并抬高至“五经”之前,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汉唐儒学与孔子思想背离
B. 科举取士制度的逐渐僵化
C. 现实需要借助于儒学原典
D. 理学已开始成为统治思想
【答案】C
4. 战国时期,荀子宣扬“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南面而听天下,生民制属莫不振动服从以化顺之”。庄子也主张“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这反映了当时:
A. 道家放弃了无为主张
B. 重建社会秩序的诉求
C. 君主专制成社会共识
D. 儒家与道家趋于合一
【答案】B
【解析】庄子认为,遥远的古代君主统治天下,好像什么都没做,一切都遵循着自然的法则,这还是无为的思想,故A错误;战国时期,无论荀子还是庄子,都提出了治国的理念,其目的都是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故B正确;君主专制属于法家思想,更不可能成社会共识,故C错误;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糅合了道家思想,这与材料信息“战国时期”不符,故D错误。
5. 董仲舒将人的资质分为三等,指出“圣人”不经教化便可从善,“斗筲”之人天生性恶,虽经教化亦不能为善,占多数的“中民”须经教化后方可为善。这一学说:
A. 实现了儒学发展的思辨化
B. 说明应德治为先且刑罚为主
C. 迎合了汉初无为而治政策
D. 为九品中正制提供思想借鉴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圣人”不经教化便可从善,“斗筲”之人天生性恶,虽经教化亦不能为善,占多数的“中民”须经教化后方可为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学说将人的资质分为三等,为以后的九品中正制提供思想借鉴,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儒学发展的思辨化,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应德治为先且刑罚为主,故B排除。汉初无为而治政策属于道家思想,不是董仲舒思想,故C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九品中正制
【名师点睛】九品中正制将人的资质分为不同等级,限制了人才的出仕,汉末与晋末的衰颓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