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导学案
- 资源简介:
约2830字。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学习目标】
1.了解井田制从出现到废除的历史过程,
2.了解封建社会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3.理解地主与农民的租佃关系与土地兼并、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
4.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梳理】
一、土地所有制的演变
1.土地公有制:原始社会
2.井田制
⑴性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⑵出现时间:商周
⑶内容:①井田中有“公田”和“私田”。
②“公田”:贵族占有,由村社成员集体耕种。
③“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⑷瓦解:春秋时期
原因:
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②直接原因:税制改革。(如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均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
表现:一方面表现为大量“公田”被抛弃,另一方面则是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⑸废除: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
3.土地私有制:
⑴时间:战国时期
⑵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
⑶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兼并
①根源: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②表现:
A:战国时,有公田转化为私田,通过赏赐、土地买卖等。
B:汉代:土地买卖、土地兼并。
C: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更为激烈。
D: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繁荣,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地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③影响: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 社会动荡不安。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④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
A:公元485年,北魏颁布 均田令 ,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 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