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学习目标】
1.井田制的特点及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的背景和确立、土地兼并的根源及影响
2.重要概念:井田制土地私有制均田制租佃关系
【学法指导】
历史基本观点: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有反作用。本模块学习注意和必修一相关知识联系起来。
第一部分自主学习
【知识梳理】
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商周时期——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1)性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内容:
①实质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分封给各级贵族。
②井田制下的田地有“公田”(贵族占有)和“私田”(劳动者的份田)之分。两者都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
《诗经•小雅》:“雨我公田,遂及我私。”“雨我公田”,说明井田制尚且存在,“遂及我私”,说明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该诗句反映了春秋晚期井田制开始瓦解。
(1)原因:
根本原因:铁犁牛耕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直接原因:各国先后进行的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井田制瓦解。
(2)表现:大量“公田”被抛荒,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4、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
井田制已经大部分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秦国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土地私有制在各国普遍确立起来,并成为我国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5、战国以来: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①君主私有:宫廷掌握,用于君主私人开支。
②自耕农私有:农民自有,自耕自收。自耕农土地的来源:开荒、国家授田。
③地主私有:官僚地主掌握,佃农租耕。地主土地的来源:占有公田、赏赐
第17课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
【学习目标】
概述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第一部分自主学习
一、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1982)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1991)
背景 二战后,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其突出。 赫鲁晓夫改革成效不大; 经济全面滑坡,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措
施 重点
重点在农业领域
重点在工业 从经济改革开始,后转向政治改革。在经济领域,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提出“加速发展战略”。
农业 自留地,养牲畜;种谷物,开荒地;种玉米,卖农机。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收购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宽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工业 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地方,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