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一】课程目标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究分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一)社会背景(社会经历重大变革、重大转型)
1.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广,井田制瓦解。
2.政治:分封制崩溃,诸侯争战;奴隶制瓦解,封建制逐渐形成。
3.阶层:“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文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局面被打破,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二)主要流派: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
(三)“百家争鸣”的影响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孔子,名丘,字仲尼,整理《诗》《书》《礼》《易》《乐》和《春秋》,言行载于《论语》。被尊称为“至圣”。
(一)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
1.道德修养:仁者爱人,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政治(民本思想)
(1)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课程目标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
3、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刊物为话题,组织一些再现历史情境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对本课的史实可联系必修1专题去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三】重点和难点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究分析
一.《新青年》的诞生(1915年)
(一)新文化运动背景:
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政治: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制度;袁世凯梦想复辟帝制。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