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与文化传播》教案
- 资源简介:
约4040字。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8课《交流与文化传播》教案
高密四中 于秀兰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知识目标:
⑴了解马可•波罗成行的原因。
⑵知道《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中国四大发明外传的途径及意义、阿拉伯数字的传播和应用。
⑶理解和平交往的意义。
技能目标:
⑴通过讲解地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
⑵列表归纳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外传播的简况,培养学生整理材料、梳理知识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⑴利用课本中的插图教学,增强直观性。
⑵采用师生互动方式,通过提问讨论完成有关知识的处理、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马可•波罗来华的学习,认识到这一事件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马可•波罗行纪》开阔了欧洲人的地理视野,有助于东西方的互相了解和交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⑵认识四大发明和阿拉伯数字是中国和印度、阿拉伯古代人民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它们的广泛传播,对人类科技、文化和军事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理解和平交往有助于各地文明的兼容并蓄、借鉴互惠和共同进步。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⑴马可•波罗的东行经历及《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
⑵中国四大发明和阿拉伯数字传播的意义
重点突破:⑴学生阅读小字,结合插图,讨论分析马可•波罗东来成行的原因;通过阅读大
字,讲述他东行的历程,分析理解《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
⑵学生阅读课本和识读插图讨论四大发明和阿拉伯数字传播的意义。
教学难点:本课有关文化交流的内容杂,头绪多,知识面广,不易掌握。
难点突破: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结合地图,在教师的引导下使知识点系统、条理。
教法与学法导航:
⑴自主式教学法。(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最后得出结论)
⑵图片辅助法。(引导学生通过识读地图,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⑶讨论探究法。(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得出自己的认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完成科学、系统、操作性强的教学设计,搜集相关地图。
学生准备: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问:我们先来复习一下:
1、 列举有关古代战争与征服的事例,并谈谈你对战争与征服的看法。
生答:如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征服地中海和蒙古的西征等,看法是战争和征服在给人类带来灾难和痛苦的同时,常常不自觉地充当了文明传播与交流的工具。
师评价不错,接着问: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间虽然会发生战争与冲突,但和平交往是相互关系的主流。你能举例吗?
生答: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日本、元朝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等。
师接着讲,这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文明交往的另一种方式————和平交往,让我们一起去追寻交流与文化传播的事例。(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1、 马可•波罗的东来
师问:结合课本P50页第一段小字及插图讨论归纳马可•波罗东来成行的原因是什么?
生答:是蒙古西征的结果。给被征服地区和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也开辟了连接东西方的大通道引发了人口的迁移流动,推动了各地广泛的经济文化交往,马可•波罗才得以来到中国。
师点拨:回答得不错,这也再次说明战争与征服作用的两面性。马可•波罗能在元朝时来到中国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一、蒙古远征的结果;二、蒙古开放的政策,如课本所言“凡持有蒙古大汗所发圣旨的金牌的人,皆可自由往返……”,可见,当时鼓励交流,重视外贸。除了客观条件外,还有马可•波罗自身的因素。请同学们结合其旅行路线图并阅读课本P50页最后一段小字,概括他个人的原因有哪些?
生答:历经四年,长途跋涉,说明与他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意志分不开的。
师评价很好,请同学们阅读本目的大字,在标好下列问题:
⑴马可•波罗是 人,来华的时间 (当时中国处在 朝),受到 的礼遇。
⑵《马可•波罗行纪》的地位、内容及影响
生答:⑴意大利人,13世纪,中国处在元朝,受到元世祖的礼遇。⑵地位:它被誉为“世界奇观之书”;内容是赞叹中国的地大物博,文化昌盛,向西方社会展现了瑰丽迷人的东方文明。影响: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大大开阔了欧洲人的地理视野,对后来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们也曾有所启示。
师小结:《马可•波罗行纪》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近年来,有人认为马可•波罗根本没有来过中国,《马可•波罗行纪》是伪造成的。对此,你怎么看?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我国史学界的大多数学者根据许多史料的记载,认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