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八校2012届高三下学期期初测试历史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27小题,约6030字。
历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小题48分)
1.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A.宗法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皇帝制
2. 右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3.“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这句话应出自
A.秦始皇B.唐太宗C.康熙帝D.北魏孝文帝
4.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某一哲学家的学说,取名“知行”。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名为陶行知。据此判断,陶行知推崇的哲学家是
A.程颐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
5.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A.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B.戏曲之祖生旦净丑曲苑奇葩
C.元末初创京城献戏声名鹊起D.四大徽班康乾京化独领风骚
6.“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通(通州)产之棉,力耕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之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于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下走(我)寸心不死,……今厂工已毕,纱机已开,凡我共事之人,既各任一事以专责成。”材料反映的主要思想是
A. 变革政体实行君主立宪B. 发展实业挽回国家利益
C. 创办实业解决民生疾苦D. 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7.梁启超在1923年撰写的纪念《申报》创办七十周年的文章中认为,中国人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学西方,第一阶段是学器物;第二阶段是学制度;第三阶段是学精神文化。以下各项中,属于第二阶段的代表性主张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D.“三纲五常”乃“奴隶之道德”
8.航海法公布后,除本国船或生产国的船外,其它船不准运送货物进港,如果一条荷兰船要将羊毛运到纽约,不准卸货,要从牙买加运糖到伦敦,也不可以。”此航海法的公布体现的经济思想是
A.自由主义B.垄断主义C.国家干预D.重商主义
9.《射猪斩羊图》是义和团运动时散发的宣传揭帖。观察右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A.义和团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外国侵略者
B.反映民族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对清政府不再抱有幻想,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反侵略斗争
D.表达了义和团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决态度
10.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B.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C.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D.使宗教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
11.在近代,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但后来又提出“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进行。”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B.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D.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12. 某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下表中协约国在1914—1917年三种战略物资生产出现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最有可能的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两大军事集团战略物资生产表(单位:百万吨)
1914年8月1日 1914年9月25日 1917年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生铁 22 22 16 25 50 15
钢 19 21 16 25 58 16
煤 394 332 346 355 851 340
A.美国加入协约国阵营,放弃中立
B.苏俄和同盟国集团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C.意大利的倒戈
D.同盟国集团内部普遍发生革命和起义,影响了经济
13. 在一场灾难过后,几位学者对欧洲前途发出这样的感叹。学者甲说“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欧洲之没落。”学者乙说“欧洲已进入了艰困的时代。”学者丙说“我们欧洲的命运只能这样。”从材料中推断,这些学者担忧的是
A.宗教改革后,罗马教会学者对欧洲陷入信仰分裂感到忧心
B.法国大革命期间,欧洲保守派对革命运动的传播深感不安
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知识分子对欧洲文明的前途失去信心
D.冷战期间,西欧学者对于亚洲新兴势力的崛起,甚为疑虑
14.《抗日三字经》在抗日战争时期广泛流传,其文如下:“人之初,性忠坚,爱国家,出自然。国不保,家不安,卫祖国,务当先……七月七,卢沟桥,日本鬼,开了炮。姚子青,守宝山,一营人,只余三。……此数将,军人魂,青史上,美名存。“其中“姚子青,守宝山”发生在哪次会战中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15.1940年3月28日,国民党中央发出370号公函,称:“本党总理孙先生倡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