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2
- 资源简介:
- 约2250字。《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课程标准】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知识结构概况】
经济特区的建立、影响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
【课标阐释】
一、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
1、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思考
(1)“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指的是: A
A、改革开放 B、科教兴国 C、“文革”的结束 D、包产到户
(2) 歌曲中的一位老人是指: C
A、周恩来 B、毛泽东 C、邓小平 D、江泽民
(3) 老人1979年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指: A
A、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 B、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
C、促进深圳与香港经贸关系发展中国家 D、在珠江流域在国引进外资
(4) 它反映了我们中国的什么大事?
探究问题一:(1)在上图相应的位置上填写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五大经济特区。 (2) 我国的经济特区是怎样建立起来的?(3) 经济特区的建立有何影响?
思考——经济特区的“特”是指 A
A.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
B.在外交上享有特殊的权力
C.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采取特殊政策
D.即划出的特定的区域,属政治特区
2、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出现
材料二 阅读教材第51页的“历史纵横”,回答下列问题:
(1)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指中国政府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的。
(2) 1988年——2002年,我国共建立了 49 个,经济技术开发区。
(3)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特点和地位如何?
建立:地点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
时间1988年——2002年,共49个3、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探究问题二:沿海港口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开放的?
背景: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和经验
4、沿江开放的龙头————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浦东开发的成就:在大规模、高强度、快速度的开发建设中,浦东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形态和生态、建设与管理的协调发展,并顺利通过APEC会议的世纪大检阅。形态开发和功能开发并举,浦东创下了许多“全国第一”:“中华第一楼”金茂大厦、“中国第一塔”东方明珠电视塔、中国第一条磁悬浮铁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发电厂、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全国惟一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和定位的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在体制创新、城市管理等方面,浦东的创举更是不胜枚举。仅在法律服务方面,就创建了全国第一家知识产权法庭、第一个法律援助中心、第一个“110”电话报警系统、第一台“999”市民救助电话等。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