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一中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月考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5760字。
平原一中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月考试题
时间:09.12月
注意: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在承启楼前有一副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再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内外服制
2、黑格尔说:“中国人除了皇帝一人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古希腊人有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在古希腊知道自己自由的这“一部分人”是指( )
A.妇女 B.外邦人 C.全体公民 D.奴隶
3、华盛顿在其告别演说中,一再告诫“那些领导政府的人们,要谨慎行事,把自己限制在各自的宪法范围内,避免在行使权力时一个部门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华盛顿在此强调的是( )
A.中央集权原则 B.自由平等原则 C.分权制衡原则 D.司法独立原则
4、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近代史上“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國”,但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口中是个“王”字,即“囯”;而辛亥革命后却又有人将“国”写为“囻”,口中是个“民”字。对两次修改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A.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
后者说明中华民国已取得民族独立
B.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
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
C.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国中无财富;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D.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推翻;
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
5、近代以来,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出现了许多震撼人心的爱国口号。如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②保卫华北,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③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④还我山东,还我青岛。这些口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②③④① D.③④②①
6、唐朝前期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 )
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B.“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7、中国古代生产和科技成就突出,对文明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汉代纺织技术相当发达,丝织品远销至地中海 B.唐朝时青花瓷、粉彩瓷大量行销海外
C.指南针在宋朝时经阿拉伯传入欧洲 D.纸的发明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用最为显著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